祝贺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周湘副教授带领王江宏等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在Pest Management Science杂志上发表新文章,题为“ Unraveling pathogenicity-associated factors of the entomopathogen Conidiobolus obscurus (Entomopthoromycota) based on de novo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 。周湘副教授一直从事森林保护、害虫生物防治等研究工作,此次发表文章通过de novo转录组测序分析并阐明了昆虫病原体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的致病性相关因子,从中鉴别出该真菌在针对蚜虫防治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并做进一步筛选研究,本研究为发现新的生物防治方法提供了新的尝试。
在该研究项目中,我公司分析团队成员潘林林参与了其NGS测序研究及后续数据分析工作,为这一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必要的贡献。
研究背景
蚜虫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十分广泛,也是地球上*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取食对象几乎涵盖所有维管植物,妨碍花叶芽的正常生长甚至引发畸形和萎蔫。对作物生产构成巨大的威胁。目前,广泛施用的化学杀虫剂不但易使蚜虫产生抗药性,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全球范围内侵染蚜虫的虫霉目病原真菌约有30余种,可分为寄主专化性和非专化性病原真菌,它们是控制蚜虫种群的天然因子。利用虫霉目真菌开展蚜虫生物防治对于环保和绿色农业都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内容
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真菌病原体,其本身具有蚜虫生物防治的潜力。为了鉴别该真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的关键因子,作者团队进行了de noovo转录组测序(即从头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在对测序结果数据进行组装好后的的17,231个真菌单基因中,发现了多种致病相关基因。如枯草杆菌蛋白酶(Pr1s),胰蛋白酶样蛋白酶(Pr2s),金属蛋白酶,羧肽酶和内切壳多糖酶。
许多这些致病因子的表达水平与体外培养真菌相比,明显在侵染宿主后的霉菌菌体中的表达量较高。基于定量RT-PCR实验也同样证明,Pr1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相比体外培养确实在侵染宿主后的霉菌菌体和感染性分生孢子中更高。这也表明枯草杆菌蛋白酶(Pr1s)在真菌感染的**阶段中起到致病性相关的关键作用。而细胞溶解性(Cyt)—类δ—内毒素同时在侵染宿主后的霉菌菌体和体外培养霉菌中高表达。这是**次有关潜在昆虫毒素在虫霉菌中的发现。通过单基因序列比较还发现在细菌和真菌来源的同源物中存在其序列的独特性。这些暗孢耳霉中致病性相关的基因的发现提供了新的未来生物防治的分子信息。
以上就是这次研究的简要概述,沃森团队竭诚助力你的研究之路,越来越多的文章发表就是我们付出的*好见证,希望我们也可以祝你一臂之力!